1、面光
裝在舞臺大幕之外,觀眾席頂部的燈,有第一道、第二道面光燈,后面的樓廂面光燈、中部聚光燈等也有類似作用。
面光是舞臺中不可缺少的。主要投向舞臺前部表演區(如大幕線后8-10m),供人物造型用或構成舞臺上物體的立體效果。
配用燈具:多用聚光燈、可調焦距和光圈,少量采用回光燈,并有裝置追光燈的可能。
2、側面光
在劇場樓上觀眾席兩翼所裝設的部分燈具,光線從兩側投向舞臺前表演區
作為面光的補充
配用燈具:同面光
3、耳光
分左右耳光、裝在舞臺大幕外左右兩側靠近臺口的位置,光線從側面投向舞臺表演區。
與面光相似,呈左右交叉地射入舞臺表演區中心,用于加強舞臺布景、道具和人物的立體感。是舞臺必不可少的光,尤其是可作為舞蹈的追光,隨演員流動。耳光應能射到舞臺的每個部分。
配用燈具:聚光燈、回光燈
4
頂光
在大幕后頂部的聚光燈具,一般裝在可升降的吊橋上,也可裝在吊桿上,主要投射于中后部表演區,從臺口檐幕向后順序安裝為:一頂光、二頂光、三頂光、四頂光;
投射于中后部表演區,用夾具裝在管子上,在所需處定位,也可吊在吊桿上(如跟蹤機構),主要用于需從上部進行強烈照明的場合??煞謩e由前部、上部和后步投射,根據不同時間要求,決定方向、光柱、孔徑。
聚光燈
5、頂排光
舞臺上部的排燈,裝在每道檐幕后邊吊桿上,形成一排排條燈,成為一排光、二排光、三排光等。
給整個舞臺以均勻照明,用于表演區或布景,為使照明均勻布置,其與頂光燈之間應保持一定的距離。這是一種不可缺少的舞臺燈,開會、報告、演出均需要,一般劇場裝3-4排,特深舞臺可增加1-2排。
配用燈具:泛光燈
6、柱光
在舞臺大幕內兩側的燈具,裝在“伸縮活動臺口”上面或裝在立式鐵架上,光線從臺口內側投向表演區。按順序向里可稱為二道柱光、三道柱光等。也稱為梯子光、內側光、內耳光。
彌補面光、耳光不足。其作用與前兩者相似,可更換色片或作追光使用
燈的投射距離較近,功率較小,一般用聚光燈、也可用少量柔光燈
7、腳光
裝在大幕外臺唇部的條燈。光線從臺板向上投射于演員面部或照明閉幕后的大幕下部
可彌補面光過陡,消除鼻下陰影,也可根據劇情需要,為演員增強藝術造型的投光,彌補頂光、側光的不足。閉幕時投向大幕下方,也可用色光改變大幕色彩;歌舞劇可用來照射演員下身服裝與足部以增強效果
配用燈具:采用球面、拋物面或橢球面反射器的成排燈具均勻照明。功率為60-100W或200W
8、側光
在舞臺兩側天橋上裝的燈,光線從兩側高處投向舞臺。天橋由低向高順序稱為可分一道側光、二道側光、三道側光,并有左側光、右側光之分,有時也稱為橋光
照明演員面部的輔助照明,并可加強布景層次
聚光燈
9
天排光
裝設在天幕前舞臺上部的吊桿上,是專門俯射天幕用的燈具
作天空布景照明用,設在特制的天幕頂光橋上,一般距天幕水平距離2-6m,因作天空布景用要求有足夠的亮度,燈的功率較大,光色變換也要多(4-6色)、色別回路數多,照明要求平行而且均勻??裳b為一排、二排,排內還可分上下層
配用燈具:泛光燈,要求照明均勻,投光角度盡可能大
10、地排光
設在天幕前臺板上,或專設的地溝內,是仰射天幕的燈具。如天幕用塑料,也可將燈具放在天幕后地面上打逆光
成排燈具均勻地擺在舞臺后面地板上或裝在地板溝槽內,距天幕1-2m。用來表現地平線、水平線、高山、日出、日落等。在天空和地平線(水平線)之間用地排燈照明,能顯現出“無限距離”的效果
配用燈具:泛光燈具,如表現白天、黑夜、早晨、黃昏、四季、云彩變換等,還應使用云燈、效果燈、幻燈等自下部照向天幕
11、流動光
指放在臺板上帶有燈架,能隨時流動的燈具
位于舞臺側翼邊幕處,目的是加強氣氛,其角度可臨時調動。燈高約2m,一般功率較大。從側面照射演員,如太陽光照射一樣。因此,需在舞臺兩側靠邊幕處設置一定數量的插銷,裝在舞臺地板內,并加蓋